(記者 朱文彬)2016年10月份以來,銀行同業存單利率不斷走高,帶來債券市場短端收益率居高不下。2017年春節后,不少商業銀行仍然在利率高位大量發行同業存單,并不顧忌存單成本的高企帶來的利息負擔增加。受到高成本存單大量持續發行的影響,債券收益率曲線持續平坦化,期限利差已幾近消失。
銀行持續大量發行高成本存單的動力何在?是主動還是被動行為?背后的原因更多來自銀行自身還是監管政策的約束?就這些一直困擾著債市投資者的問題,記者近日采訪了富榮基金固定收益部相關負責人。
富榮基金固定收益部相關負責人分析稱,過去十年,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。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,政府推出了“四萬億”經濟刺激計劃,銀行業在這場信貸盛宴中大干快上,為突破資本、存貸比等監管限制,開始廣泛的銀信合作,打開了銀行業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的潘多拉盒子。
為防范風險,監管機構2010-2011年連續出臺針對銀信合作的監管文件,強制要求銀信合作資產回表。為應對監管,銀行與信托公司將原來的銀信合作產品正式裝入信托SPV,使其成為規范的信托產品,這正是“享譽”金融市場的“非標”。監管機構逐漸注意到這一風險,開始加強銀行表外理財配置非標的管理,2013年“8號文”出臺,限制表外理財投資非標資產,非標開始快速回表。
“基于貸款的高收益,非標回表更多的擠占了高流動性資產——債券的投資比例,資產結構的大幅變化使得銀行資產端的變現能力大幅下降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負債方面,多數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受到物理網點和客戶的限制,儲戶存款增速受限,但在過去大寬松的貨幣盛宴中,金融機構資金充裕,同業存款由于不受物理網點的限制,成了銀行規模快速增長的利器。借助于同業負債的擴張,尤其城商行保持了高速的資產規模擴張,而同業負債占比高企,很多機構超過了30%,使得負債穩定性大幅下降,同時,資金來源高度依賴金融市場,波動性加大。
“由于負債端高度依賴于短期同業市場,而資產端高比例投資于長期限的貸款與非標,流動性很低,因此整個銀行體系的資產流動性變得非常脆弱,系統性風險越來越大。” 該負責人表示,為管控銀行的負債端結構,防范流動性風險,一行三會和外管局聯合頒發2014年127號文,限定單家銀行同業融入資金不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,2015年9月銀監會頒發《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(試行)》,對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(LCR)提出了明確的2018年底達到100%的要求,并給予了過渡期安排:2015、2016、2017年底分別達到70%、80%、90%的要求。
該負責人說,基于資產負債結構的大幅變化,銀行業流動性覆蓋率受到較大壓力。2016年四季度面臨10個百分點的監管要求提升,銀行需要短期內籌集資金提高資產流動性。在同業負債受到嚴格限制的情況下,同業存單成為銀行短期內吸收資金支持或擴張資產規模的唯一工具,而銀行資產端的流動性較差,與負債端存在明顯的期限錯配,為滿足監管要求和接續資金支持存續資產,銀行不惜主動提升同業存單報價,推動了同業存單價格的持續上行。
一方面銀行資產端的投放資產期限較長,另一方面央行MPA加強對貨幣總量的管控,邊際上緊縮效應明顯,再者也受到美國加息、央行被迫一定程度跟隨的影響,預計同業存單的高位價格仍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。基于MPA的季度考核以及LCR的季度考核影響,資金面的季末波動效應可能較為顯著,但在銀行資產端壓力大幅下降之前,目前看來同業存單價格仍沒有實質下行的基礎。
同業存單實質上是同業負債工具,但會計科目中計入應付債券,未計入同業負債統計,不在2014年127號文的同業融入資金中,也不在宏觀審慎評估體系(MPA)中的同業負債占比當中。
“相較于同業存款,同業存單透明度高,便于管理和監控,同時不可提前支取、發行成本低、期限靈活,對于銀行是優于同業存款的主動負債工具。未來來看,由于同業存單的諸多優點,預計監管態度仍然會褒多于貶,也可能掣肘于部分銀行的超限問題和縮表風險,近期監管機構對同業存單一刀切納入同業負債的可能性不高。同業存單作為固定收益市場舞臺中央的亮點角色,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。” 該負責人分析到。
|
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