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入冬以來,霧霾天氣席卷北方且多發重發,除了氣候、采暖等原因,也引發了關于環境治理和經濟轉型等熱議。
自去年開始,中國經濟在地產、基建和汽車等帶動下,呈現小周期復蘇和企穩。
各種周期性的能源與原材料工業產量恢復到歷史高位,其生產排放也同步回升。
以北京為例,其周邊工業大省影響了近三成霧霾形成。
霧霾天氣多發重發,反映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后遇到瓶頸,迫切需要經濟轉型,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,技術進步推動。預計會加快環保執法和去過剩產能等供給側改革。這對煤炭、鋼鐵、有色、建材和化工等周期性行業的行業集中度和價格、環保投入等將會有深遠影響。但短期相關大宗商品的收益率將優于行業股票。
如鋼鐵行業近期全面清理“地條鋼”的中頻爐,實施更嚴格的差別電價和基于工序能耗的階梯電價,行業出現量減價升,但對不同地區、不同公司的產量和成本(包括環保成本)影響不同,公司業績和行業集中度提升等對股價的反映更為滯后,從這點來說,不如標準化大宗商品的價格對環保限產反應產更為直接。
今年以來截至1月18日9:45的收益率,商品強于股票。
相關商品 | 今年以來漲幅 | 相關股票指數 | 今年以來漲幅 |
SHFE螺紋鋼 | 14.20% | 申萬鋼鐵指數 | 3.01% |
LME 銅 | 4.31% | 申萬有色 | -1.85% |
DCE焦炭 | 9.52% | 申萬采掘 | -1.15% |
數據來源:WIND,富榮基金
然而,從更長期來說,相關商品收益率可能將低于相關龍頭股票。因為環保原因加速去過剩產能,也將壓縮大宗商品需求,如去鋼鐵產能對鐵礦石和煤炭需求減弱。長期看,國內行業龍頭將受益于行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提升、進口商品成本的降低,相關股票收益率可能將跑贏商品。
根據中金公司測算,2012.1-2016.7月間工業企業數增加低于平均水平的行業主要為鋼鐵、煤炭焦炭、有色、造紙、紡織、水泥、化工、交運設備制造等行業,傳統能源與原材料工業占據多數,前四個行業出現負增長局面,反映了市場化去產能趨勢。
考慮到煤炭、鋼鐵等行業國有企業占比較高(如下圖),繼續去產能進度相比市場化可能較慢,因而霧霾天氣倒逼下行業限產和去產能,造紙與化工行業價格與業績彈性相對較高,但不同區域不同技術工藝的企業將分化。
誠然,治理霧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且是系統性國家工程,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等長遠規劃,美日英等歷史上都曾花了近30年時間治理霧霾。盡管技術進步和改革力度可能加大,不一定花這么長時間治理,但對其長期性和艱巨性不可怠慢。由此對相關地區人口遷徙和房價影響,也是值得關注的。
最后,論及經濟轉型期長期行業投資,傳統周期性行業龍頭有跑贏市場機會,但卻不一定是最優選擇。縱觀發達國家歷史轉型期股票市場行業表現,傳統周期產業,除石油外,很難成長為超大市值公司,消費和科技公司紛紛躋身超大市值公司才是經濟轉型成果集中體現。
|
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|